儿科知识

首页 > 健康知识 > 儿科知识 > 警惕孩子“祸从口入”!

警惕孩子“祸从口入”!

发布日期:2021-02-10

    硬币、钉子、钥匙、拉链头、扣子等东西,相信每家每户都有,对大家来说,这只是生活中的必需物品,但一不小心,它们就可能成为“儿童杀手”!
    节假日期间,孩子们在家玩耍的时间又增多了,家长们对孩子也照顾得面面俱到、无微不至,但就在这样的关怀下,仍可能百密一疏。近期,我院儿童消化科就接诊了多例误服异物的小朋友。误服异物通常是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较常见的急症,家人通常比较焦虑,学会如何正确的处置,能尽量减轻异物对宝宝的损害,甚至能挽救生命。
    小儿吞食异物,防不胜防
    探索、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3个月到2岁的这段时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口欲期,是一段用嘴巴来探索世界的过程,即家长们所说的“什么都往嘴里放”的时期,需要家长们时刻警惕孩子的行为,尤其尖锐的物品不要摆放在孩子的“势力范围”内。
    玩得起劲时,一不小心就容易把这些东西咽到肚子里,有时候是掉进胃里,有时候是卡在食道里,还有的会卡在十二指肠里,这些都十分危险,一刻不能耽误,需要家长紧急识别及作出正确的处置。
    消化道异物的危害
    消化科相关专家发现,6个月到6岁之间为消化道异物的高发年龄,儿童误服的异物五花八门,吞入的异物常见为:硬币、小玩具、首饰、纽扣、果核、动物骨头、磁铁、电池或大块食物等。
    不同的异物危害不同的。如电池、电子,易引起消化道的腐蚀伤,需要在短时间内马上取出来,如果错过时间,尤其超过4-8个小时,就会发生危险。
    对于长条形尖锐的异物,像铁钉、棒棒糖棍、骨头,也会滞留在胃里不容易排出来,引起胃粘膜的损伤。更严重的话,会卡在十二指肠水平位,造成穿孔。
    圆形异物对孩子的损伤相对小一些,常见的有硬币、游戏币、弹珠、围棋子,它们可能会滞留在胃里,大部分孩子会将其排出来,可以在医学观察下观察5-7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危险,假如停留时间长,会腐蚀发黑,产生一些重金属、毒物等损害。
    儿童消化道疾病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不典型,个体差异大,且多数患儿无法准确描述疾病症状,容易对医师的诊断造成极大干扰,进而导致出现误诊、漏诊。
    目前,小儿无痛胃镜在我院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清远地区小儿消化疾病诊治水平处于前列,拥有独立的病房、门诊、内镜中心,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具有一支梯队合理、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
    我院儿童消化科擅长诊治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病、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婴儿肝炎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过敏性肠炎等,其中儿童食物过敏症、儿童胃肠镜检查、儿童炎性肠病诊治、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是科室的特色优势,处于清远地区领先水平。
    内镜方面已经开展常规的胃镜、结肠镜的检查及消化道异物的取出,及内镜下的治疗技术。
    消化道异物,预防是关键
    1.小儿进食,大人警惕:进食时,勿逗笑或呵斥孩子;玩耍或哭闹时,勿用食物诱哄孩子。孩子进食,宜仔细,勿离开家长视线。
    2.高危物品妥善存放:硬币、纽扣电池以及剪刀、缝线针、棉棒或牙签等尖锐物品勿摆在孩子的“势力范围“;婴幼儿玩玩具时,成人全程监护,勿走神;幼儿衣物宜简单舒适,不让奇异的饰品引其好奇、撕扯。
    3.加强宣教。平时保持孩子良好的进食、行为习惯,是保证消化道安全的硬道理,加强消化道异物的风险意识是减少小儿异物误服的最有效的法宝。
    发现孩子误服异物怎么办?
    1.停止进食,适当催吐、导泄。如果发现孩子或成人误吞异物,尚未发生呛咳、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等窒息缺氧表现,先不必过分紧张,应立即停止进饮食,适当抠出未吞服的异物,刺激咽喉催吐,侧身拍背,然后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出现严重并发症。
    2.选准专科实力较强的专科门诊就诊。小儿消化道异物者应首先就诊小儿消化科或小儿外科,遵循专科医生的意见给予相关检查及处理。
    3.全力信任、配合医生。绝大多数消化道异物可以通过喉镜、胃肠镜以微创手术的方式取出,一旦异物跑出了内镜的“势力范围“,则需要小儿外科或普外科、胸外科、麻醉手术室等出手急救。小儿不能主观配合诊治,情绪往往比较恐惧、哭闹等,此时需要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全力配合,尽量安抚患儿、配合医生的安排,这样才能尽量短的时间内完善检查、作出准确的相应处理、化解风险。(儿童消化科 张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