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真的是许多女性难以言说的痛。
每月一次,轻则腰酸背痛、提不起力,重则痛到当场昏厥。
在摆脱痛经困扰的过程中,想必大家也尝试过多种方法:喝红糖姜茶、吃布洛芬、用热毛巾敷肚子……
什么是痛经?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一般是在没有盆腔器官病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在月经初潮后不久就会发生,多见于未婚、未孕的年轻女孩子。继发性痛经又称器质性痛经,指由盆腔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需要进行妇科检查才能确定原因。有些继发性痛经,比如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也会对生育有影响。痛经严重时会让人有一种痛不欲生的感觉,不管哪种疼痛,程度严重时需要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甚至可能需要长期服药。
蔡女士多年来受“子宫腺肌症”的折磨,多年来靠止痛药控制疼痛,有时甚至止痛药也达不到她想要的效果。多家医院建议其手术切除子宫,由于自身的顾虑,又临近收经时期,她拒绝手术治疗。抱着尝试的态度,她来到了我院中医科寻求保守治疗……
蔡女士属于继发性痛经中的“子宫腺肌症”患者,除了止痛药和手术,如果暂时没有生育要求或者有耐心去慢调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中医疗法。蔡女士通过针灸艾灸及中药调治一段时间后,现行经时已不需要服用止痛药!
中医认为痛经多是由于外感邪气、生活饮食不当、体弱虚损,导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亦痛。辨证有虚实之分,实证有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滞血瘀等,虚证有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等。
理疗方法
1.中药内服
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分期论治痛经。通过止痛来“治标”缓急,通过“望闻问切”来审因论治以“治本”。
根据不同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如血瘀、寒凝等实证,经前一周可服用中药治疗;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等虚证在经净后即可服用中药;经期根据情况也可适当服药治疗。其余时间也可根据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来整体调理内在环境。
2.针灸
能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适用于妇科痛经、月经失调、不孕症;乳腺增生,产后缺乳等等。对于虚寒性痛经尤其适合,能达到即时止痛的效果。
3.红炉拨筋
以火攻邪,祛寒散滞,促进血液循环;能通:通经活络,打通经络,改善心脑供血;能调:平衡脏腑,调节神经机能,暖宫调经;能补:扶正祛邪,补益强身,激活免疫系统,是痛经患者的福音。
4.气交灸
是以艾绒为燃料,将其放置气交灸杯底倒扣于涂过桐油的肚脐处形成密闭状态进行的一种灸法。气交其实也是任督二脉阴阳相交之处。百病生于气,通过在任督二脉阴阳相交气交之处达到节气交泰的效果,调动脏腑、经脉、经筋分间之气起到治疗百病的一种灸法。适用于痛经、宫寒、月经不调、围绝经综合征、子宫肌瘤等疾病。
5.穴位贴敷
每年的三伏天与三九天是一年当中“极热极寒”的特殊时期,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关键时刻。“三伏贴”与“三九贴”分别选用辛温散寒的中药磨成粉后调配成膏在人体相应穴位进行贴敷,是防治痛经相辅相成的治疗体系,可阴阳互补,有序循环地调理气血、改善痛经。
6.埋线疗法
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用于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痛经等;颈肩腰腿痛症,肥胖,慢性胃肠炎等。能够补虚泻实,辨证论治后选择穴位,起到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
7.平时的饮食作息:
1)经期保暖,避免受寒及经期感冒。
2)经期禁食冷饮及寒凉食物。经期禁游泳、盆浴、冷水浴。痛经明显的非经期也应该禁食冷饮寒凉食物。
3)保持阴道清洁,经期卫生。
4)调畅情志,保持精神舒畅,消除恐惧心理。
5)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不熬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