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往往你会看到孩子不如小时候“听话”了。具体一点表达就是“暴躁”、“沉默”、“我行我素”。这是不是你们的孩子的现状呢?这是“叛逆”吗?
在2022年发表的国民抑郁症蓝皮书里,18岁以下的孩子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而其中50%的抑郁症患者是在校学生。
抑郁和叛逆的关联是什么样的?
青春期的孩子里,叛逆是成长的表现之一,孩子们在这个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的成长是迅速的!
个子长高、性器官发育、自我的意识需求增高,在生活里逐渐形成的三观,与世界的沟通方式,都需要有一位人生教练辅助他们寻找自己的生命目标,理解社会经历“恰好的挫折”。
可当没有“人生教练”去辅助孩子的成长时候,孩子在经历挫折时所产生的感受,可能是孩子现阶段的一大坎。
那种不被理解的感受、无人诉说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件都会变成一个个石头压抑在孩子心中,从而转换成抑郁情绪或者说是家长理解的叛逆期。
了解抑郁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李某某,12岁,心情不好1年余。经常莫名的情绪低落,想哭;兴趣缺失(对画画等没兴趣了)。不想出去外面玩,喜欢呆在房间里。经常莫名的担忧、害怕。记忆错乱(感觉这条路曾经来过,但又不是条路)。入睡困难,容易醒(被吓醒或惊醒,醒后半小时能入睡)。觉得自已不如别人(觉得学习成绩不如别人,学习成绩中等);无价值感。无自伤行为;有自杀行为(想吞药,曾吞两次药,较难控制不自杀),容易发脾气。与同学关系一般,很纠结同学关系。出门时或在学校时觉得很多人在注意自已;长时间玩手机;有时会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感觉不需要那么多睡眠,但有时又情绪低落。父母经常吵架,在家里很不开心,与父母相处困难。
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3.0%;据WHO报告显示,抑郁症是导致10-19岁儿童青少年致残的主要原因。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开心不起来”,而是一种需要重视的心境障碍。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是怎么样的呢?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指发生在10-19岁,以显著而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和愉快感消失、活力减退为核心症状,具有识别率低、治愈率低、自杀率高等特点。
它不是简单的开心不起来,也不是脆弱敏感,而是家庭/学校/社会、遗传、重大应激或创伤事件等方面的共同结果。
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孩子常常这样描述自己的感觉:
●我不想起床,每次起床都已经花光了我所有的能量,吃东西、出去玩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我觉得我现在的状态很不好,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以前还会和同学聊天,也很喜欢画画,现在这些事情我一点也不想做;
●我的孩子以前很乖的,最近就是因为玩手机,导致他越来越懒,脾气也越来越差,动不动就说要跳楼,我都不知道怎么教孩子了;
根据美国精神学会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出现以下症状并持续两周,且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结合心理测试及辅助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通过病史询问、心理测试及必要辅助检查来诊断:
●心理测试问卷:如需完善Beck 抑郁自评问卷(BDl)、长处和困难问卷、儿童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人格问卷、情绪问卷等心理问卷的评估;
●如果患儿合并有躯体症状(如胸闷、胃痛、腹泻或关节疼痛),则需辅助一些相关的检查(如、心电图、胃镜、甲功、风湿三项等);
●必要时可以完善头颅MR和脑电图检查。
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得抑郁症?
以下是抑郁症的“风险因素”
1家族遗传:
如果家族中有人曾有抑郁症、自杀、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或双相情感障碍,那么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2经历一些应激或创伤事件:
应激或创伤事件会给人造成巨大而强烈的心理冲击,即使事件在别人眼中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譬如父母的忽视、偏心、控制、打骂,过分在意同伴对自己的评价、霸凌、孤独等,这些经历会让孩子不断累积消极情绪体验,它们的影响持久而隐蔽,会使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大。
神经质或者内倾性的人格:
有些孩子天生开朗乐观,有些孩子天性敏感,情绪起伏大;无论哪种性格,都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性格内向、敏感也会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缓解青少年抑郁情绪的日常方法:
01克服病耻感,主动了解抑郁症,尊重、理解孩子的选择和决定,切勿第一时间否定、打压。
02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主动了解孩子的性格、爱好,争取做到与孩子有话题聊,孩子愿意与你聊。
03父母亲自养育孩子,多陪伴孩子(例如,陪孩子看绘本、做游戏、讲故事、做手工、下棋等等);通过亲子互动引导孩子心理成长。切记:童年的成长经历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发展,拥有快乐童年的孩子长大后心理更健康。
04家庭功能健全,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父母、祖父母做好本身的角色,家人相互尊重、谦让、乐观,切不可经常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原生家庭心理健康,孩子才能承受心理打击)。
05识别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危险信号。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要警惕孩子是否在偷偷地伤害自己,比如用刀划手臂、用香烟或火烫自己和抓破皮肤等。这些行为往往发生在厕所、上锁的房间,或者深夜独自一人的时候。当孩子出现以上行为时请勿惊慌,更不可以责怪孩子,对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动机,研究者们认为可能是寻求关注、释放情绪、自我攻击以维系父母的关系。
无法自行缓解时,该如何求助?
●请记住,你不必独立面对一切。寻求清远市妇幼保健院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症状。
●轻度抑郁症患儿以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沙盘游戏治疗)、家庭-学校-社会理解、支持为主,中-重度患儿则需在心理治疗的同时辅助精神科药物治疗。
●当你出现危机情况:比如存在自伤(或自杀)想法、计划或行动,请让信任的人陪在身边。
●走出抑郁症,我们与你同在,你还可以致电咨询我院心理卫生科:0763-3395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