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怀孕之后许多疾病悄然而生,例如妊娠高血压则是在孕期常见的问题。妊娠高血压有什么危害?是否能预防?准妈妈高血压该怎么办?来听听专家怎么说吧!
什么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与高血压并存的一组疾病。它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孕妈妈怀孕前本身存在高血压或者孕20周前发现高血压并持续至产后12周之后,这种情况称为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另一种情况是孕妈妈怀孕前没有高血压,而怀孕后(特别是孕20周后)出现高血压,产后12周内血压又恢复正常,这种情况称为妊娠期高血压。其发病原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母儿的健康和安全,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发生昏迷、抽搐、脑出血及心、肝、肾功能衰竭、胎盘早剥、死胎等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孕妈妈在发生该疾病的早期未能及时发现,而在就医时已出现了严重的脏器功能损伤。这样的话,抢救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所以,如何早预防、早诊断、早干预、早处理,是治疗这个疾病的关键。
哪些准妈妈容易患妊娠高血压呢?
1、年龄≥35岁,肥胖(妊娠前体重指数≥28Kg/m2);
2、既往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史或妊娠期高血压家族史(如母亲、姐妹曾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血压遗传因素等;
3、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等;
4、初次怀孕或怀孕间隔超过10年;首次产检时或孕期任何一次产检时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0mmHg、妊娠早期尿蛋白阳性。
5、多胎妊娠、营养不良;
6、不规律产检或产前检查不适当、饮食、环境等(如冬季与初春寒冷季节和气压升高的条件下易于发病)。
注意:不是每例子痫前期孕妇都存在所有的风险因素,而且多数子痫前期见于无明显风险因素的所谓“健康”孕妇。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哪些预警信息?
包括病理性水肿、体重过度增加、血压处于正常高限(也称为高血压前期,收缩压为131-139mmHg和(或)舒张压为81-89mmHg)、血压波动(相对血压升高)、胎儿生长受限趋势、血小板呈下降趋势以及无原因的低蛋白血症等等。
该疾病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个体的首发症状表现不一。因此孕妈妈们在怀孕期间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千万不能小觑,应当及时就医,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适当增加产检次数,留意自觉症状(如头痛、头晕、眼花、视力下降、上腹不适或疼痛等),必要时住院治疗。
妊娠高血压疾病该如何防治?
1、对于存在基础性疾病者(如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等),建议妊娠前经专科医生评估病情,确定可以妊娠后再计划怀孕。妊娠以后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重点监护。
2、孕期进行定期检查,每次产检时要测血压、量体重,必要时查尿蛋白。
3、适度锻炼、控制体重。孕期应适度锻炼、合理安排休息,以保证孕期身体健康。整个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12.5Kg左右,体态偏瘦者体重增长可达15Kg左右,体态偏胖者体重增长应控制在5-10Kg。
4、注意合理饮食、营养均衡。饮食不要过咸,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低钙饮食(摄入量小于600mg/天)的孕妇建议补钙。整个孕期心情要舒畅,精神要放松,孕晚期休息时以左侧卧位为主。若发现下肢浮肿,休息时可把双脚适当抬高,若休息后水肿不消退应及时就医。
5、及时纠正异常情况。如孕期出现贫血应及时纠正贫血。如发现血压升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药,适当增加产检次数,千万不要随便用药。因为有些降压药物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或出现在乳汁中,对胎儿或婴儿产生毒副作用。
妊娠期高血压孕妇生完孩子还要做什么?
1、产后定期监测血压,如产后6周血压仍未恢复正常者,产后恢复12周再次复查以排除慢性高血压,如产后12周血压仍高,应转到内科门诊定期诊治。
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远期患高血压和心脏病、肾脏疾病、血栓性疾病风险增加,应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每年进行包括尿常规、血糖、肾功能、血脂及心电图在内的检查。
3、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规律的体育锻炼、控制食盐摄入(少于6克/天)、戒烟等。超重者控制体重至BMI为18.5-25kg/m2腹围小于80cm。
孕期高血压不容小觑,严重者可危及宝宝生命
发布日期:20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