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知识

首页 > 健康知识 > 儿科知识 > 小孩生病了,如何安全用药?

小孩生病了,如何安全用药?

发布日期:2017-01-20

    吃药是治疗疾病的最常用手段之一,相对于打针输液,吃药的痛苦程度低很多。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孩子服药不良反应率达到12.9%,新生儿更高达24.4%,那么,怎么样给孩子正确用药?给孩子用药要注意什么?
    儿童用药安全之常见问题
    1、严格把握服药时间
    不少家长习惯于餐后给幼儿服药,有时有的家长会问:“吃了好长时间的药,怎么效果不明显?”在交谈中不难发现:有的是漏服,有的是换药太勤,还有的是间隔时间太长,这都是不正确的。从医学角度讲,每种药均有自己的半衰期,它决定了药物的服用次数。服药(特别是消炎类药)见不见效,应连吃三天以上,或者再去看医生,家长一般不要自作主张换药。
    2、严格控制药量
    不少家长在给幼儿服药时,总认为剂量大些孩子会好得快,或者就按成人剂量减半,这都是不科学的。幼儿一般对药物比较敏感,对药物的吸收也比较好,解毒和排泄的功能较差,容易引起中毒。应严格遵照医嘱或根据说明书按小儿的实际体重来计算出每次服药的数量。
    3、吃止痛药要留心
    不少孩子在闹情绪或不愿上幼儿园时,或许会说“我肚子疼”;还有胃肠功能性的腹痛,比如吃了生冷的东西或夜间蹬被子,这些情况一般不需要吃止痛药。而有些家长见痛就治,甚至一天三次给孩子吃止痛药,这是错误的。
    4、服糖浆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孩子因咳嗽吃药的占大多数,服用化痰止咳的糖浆效果也不错。大多数咳嗽的孩子都不同程度的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感冒),也就是说咳嗽是由感冒引起的,是感冒的症状之一,是因咽喉部位炎症充血而引起咽部有痰和咳嗽。不要一见孩子咳嗽就服用抗生素。另外,在服止咳药的时候应该注意:每次服药时应先服治感冒的药物,再服化痰止咳的糖浆,服完糖浆后不要立即喝水,以增强化痰效果,缩短病程。
    5、服抗组织胺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对过敏体质的幼儿或怀疑是过敏性咳嗽的幼儿,医生会给予抗过敏类药物,虽然此类药效果好,但它的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如精神欠佳,严重的伴嗜睡,这就得提醒家长在送幼儿入园时,要告诉老师,以保证幼儿在园安全。
    6、耐心对待服药幼儿
    对需服药的幼儿,家长要做好详细登记,孩子上幼儿园务必凭病历卡将幼儿姓名、班级、药名、剂量、服用方法详细登记在册,如果有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也请家长告诉保健医生,以供保健医生给孩子正确安全服药。
    婴幼儿药物使用的4项原则
    1、用法用量要精准
    不论是药品的使用时间、频率,还是次数、用量等,都需要父母严密管控。一旦超出剂量,就容易引发中毒,而剂量过少则不易达到疗效。就1岁以前的婴幼儿来说,最好以药水为主,不但用量精确,宝宝也更易于接受。
    2、使用方法经医师确认
    虽然大部分婴幼儿用药对肠胃的伤害都很小,在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但具体的使用方法仍需经过医师确认,才能保证收到最好的疗效,同时将对宝宝身体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尽量不混合用药
    某些药物与乳制品相结合后会导致药效降低,因此不建议把药物加入牛奶中食用,此外,葡萄柚汁会让药物的剂量相对变高,也建议避免并用。
    4、不自行服用药物
    使用药物最忌吃别人的,或是自己以前剩下的。即使是类似的症状,但只要不是专业医师,在判断上也很容易出错,毕竟前后病因可能有很大不同,况且药物也可能出现过期、变质等种种问题,实在不适合继续使用。
    除非出现特别紧急的情况,比如宝宝高烧不退,已经影响到神智清醒,否则在送到医院诊断前也不要自行服用药物,以免影响医师的诊断。尤其是退烧药,只能让孩子暂时性退烧,并不会让病痊愈,如果一直使用药物反复退烧,就很容易给孩子的肝肾增加负担,建议不要经常使用,还是由医师先确认病因,然后再对症用药。
    温馨小提示:吃药前5项检查
  (1)药物种类是否正确。
  (2)是否标示有特殊注意事项。
  (3)是否仍在保质期。
  (4)药量是否正确无误。
  (5)大人双手是否清洗干净。
(药剂科 梁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