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知识

首页 > 健康知识 > 儿科知识 > 婴儿颅内出血?警惕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

婴儿颅内出血?警惕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

发布日期:2017-09-19

    近期我院ICU收住一病例:患儿,年龄2月,于1周前出现排血丝便,大便次数6-7次/天,其中有1-2次带少许血丝。 2天前出现呕吐,每天3-4次,为胃内容物,有喷射性呕吐。入院体格检查: 体温正常,呼吸频率48次/分,心率150次/分,经皮测血氧饱和度:97%。神清,精神疲倦,哭声尚响亮,全身皮肤苍黄,无皮疹,前囟饱满、紧张,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上颚部见5×8cm大瘀斑,周边有出血点,入院即完善辅助检查:头颅CT提示:脑沟裂无增宽、变窄。右侧外侧裂池、小脑幕上池、后纵裂池,左侧顶、枕骨颅骨内板下见广泛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欠清,考虑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
    患儿早期仅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伴血丝便,为什么突发出现颅内出血呢?因此治疗起来也非常被动,患儿主要表现为精神疲倦,或者突然烦躁哭闹不安,甚至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尖叫,或者出现嗜睡、昏迷,还可能合并有喷射性呕吐、全身抽搐等症状,两侧瞳孔也可以出现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严重者很快就会导致脑死亡。即使立即进行积极治疗,也有可能留下一些后遗症,如继发性癫痫、智能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等。
    究其原因,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其祸首。以前大家认为,只有出生时低体重、有产伤的婴儿或者早产儿,易出现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但现有足够证据显示,即使身体完全健康的足月儿,也有可能出现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继而发生颅内出血。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发生病因一般为:
    1)母体缺乏维生素K。母体缺乏维生素K导致经胎盘转运相对不足。
    2)摄入不足。新生儿吃奶量少且母乳中维生素含量低,平均为15µg/L(牛奶中含量为60µg/L)。初乳中几乎不含维生素K。缺少丰富的蔬菜、水果,均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故90%以上的维生素K缺乏出血是发生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
    3)吸收、利用功能不良。因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肠切除等疾病引起的小儿肠道吸收不良,均可引起维生素K吸收障碍,以及胆道阻塞、胆瘘、胆汁缺乏性疾病,也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4)合成减少。肠道细菌可合成一部分维生素K,但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维生素K合成减少。在婴儿于肠道菌落出现后,维生素K缺乏则明显减少。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内的正常细菌的生长,可致维生素K缺乏。
    5)感染。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可影响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合成。
    因此综上所述,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多发生于出生后1个月左右,约90%以上见于单纯母乳喂养患儿,如合并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肝胆疾病和长期禁食患儿则更易发生。
    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
    1、起病急骤,病情严重,多见于生后4~8周的母乳喂养儿。
    2、颅内出血大多首发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硬膜外出血为多见。临床上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失常及颅内高压的表现,表现为烦躁不安、高声尖叫、频繁呕吐、反复抽搐,严重的患儿可出现昏迷,呼吸不规则,严重时形成脑疝。体检发现前囟饱满,颅缝增宽,觅食反射消失。
    3、严重的出血倾向可见皮肤紫癜、黏膜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或者脐部有渗血、渗液,常常伴有呕血、便血等出血症状。
    4、贫血,同时可有出血性贫血。
    5、实验室辅助检查提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那到底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能否得到早期预防、以及得到早期有效治疗呢?当然可以,因此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预防孕妇、乳母维生素K的缺乏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症应从孕妇预防开始,分娩前数周即可口服维生素K 20mg,能预防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哺乳期母亲应多食含维生素K丰富食物,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的含量,使婴儿从母乳中获得较多的维生素K。如各种深色绿叶蔬菜、菠菜、卷心菜、紫菜、水果、黄豆、牛奶、动物肝脏、蛋黄、奶酪、鱼肉、海带、海藻及植物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
    2、出生后常规补充维生素K
    (1)生后常规肌注维生素K。所有新生儿应在出生后肌内注射维生素K1 0.5~1mg,用来预防和根治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
    (2)积极预防维生素K缺乏。因脂肪吸收不良而有迟发性出血性疾病危险性的新生儿,对有用广谱抗生素药物的孕妇及小儿,双胎、早产儿,患有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小儿均应预防性给予维生素K。需每天口服维生素K 1mg或每月肌注维生素K 1次,以预防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
    (3)母乳喂养无比优越,但母乳维生素K含量低,因此,在大量提倡和宣传母乳喂养的同时,也应注意维生素K缺乏的饮食宣传,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优生优育,提高下一代的生命质量。 (ICU 谭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