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知识

首页 > 健康知识 > 儿科知识 > 孩子反复腹痛,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元凶

孩子反复腹痛,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元凶

发布日期:2019-06-06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胃病是成年人的病,而事实上,儿童一样会得胃病。小儿的发病率近年来不断增高,学龄儿童反复腹痛大约85%是由胃肠疾病引起的,并且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关系密切,肠蛔虫只占极少数(不到5%)。Hp感染是小儿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导致人类慢性感染最常见的细菌。
    它常出现在人体的胃部,不怕胃酸,能在胃内长期存活,号称是人体內“打不死的小强”。
    有研究表明,我国10岁以下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达到40~60% 。
    孩子如果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欠佳,从而生长发育落后,甚至患有胃部慢性疾病。
    案例1
    男,6岁,因“腹痛原因待查”收住入院。患儿诉最近几个月经常发生腹痛,部位集中在上腹部,偶尔发生在脐周,每次疼痛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大便常规并没有发现寄生虫卵,但医生和家长仍考虑是蛔虫病, 先后两次予以驱虫治疗未见效,遂到我院就医。消化科专家会诊后考虑为儿童慢性胃炎,经纤维胃镜检查提示“胃窦、胃角、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性溃疡”,活组织分离培养幽门螺杆菌阳性。住院期间通过抗菌消炎、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等,患儿临床症状减轻,腹痛消失后出院,并带药在门诊继续治疗,叮嘱定期随访。经密切观察半年,未见腹痛发作。
    案例2
    女,14岁,最近1年经常饭前腹痛,饭后缓解,有时吐酸口水,家长一直没在意。2天前,患儿回家后又诉腹痛, 面色苍白,疼痛难忍,影响学业,其母遂带到我院就诊。医生仔细询问病史,结合腹部检查,怀疑她患上“胃病”,建议胃镜检查。家长很疑惑孩子那么小怎会患“胃病”,同时又担心胃镜检查孩子受不了。追问病史患儿母亲有胃痛病史,未规范就诊,存在交叉感染可能。经过反复解释,最后顺利进行电子纤维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予抗酸治疗一段时间,症状消失。
    小儿胃炎有什么表现?
    反复腹痛、厌食和消瘦是儿童Hp感染导致胃病的三大主要症状。过去对儿童厌食一般认为是消化不良、积食所致,事实上,许多患儿常有上腹部疼痛史,多位于脐部上方或周围,每次痛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因此,有下列临床症状,特别是经驱虫治疗无效的儿童,需要高度怀疑Hp感染所致的胃病:
    1、与饮食有关的反复呕吐、嗳气、反酸、腹胀;
    2、反复腹痛,定位不确切,可局限于上腹部,也可见于肚脐周围,呈间歇性, 可发生于夜间和清晨,但无肠道寄生虫感染史;
    3、原因不明的呕血或黑便,大便隐血试验多次呈阳性结果;
    4、具有胃病家族史,患儿病程在3个月以上,伴有面黄、消瘦、贫血和上腹痛等症状。
    电子纤维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是诊断Hp最可靠的方法,如怀疑孩子患有该病,应尽快到有条件医疗机构检查。
    小儿胃炎该如何治?
    如果孩子有上述症状,且持续4周以上,建议到医院就诊,做进一步检查(如C13吹气试验检测)。
    注意:不能吞咽胶囊的小朋友,可以考虑抽血做血清抗体检测或大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
   在明确诊断下,针对Hp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或胃溃疡,常采用WHO(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联疗法”,即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奥美拉唑,经正规治疗后约90%的患儿能得到根治,临床症状逐渐消失。
     预防感染是关键
    避免孩子被传染幽门螺旋杆菌,最重要的还是在于预防。
    家长们可以尽量做到以下5点:
    1、不要口口喂食,不要亲孩子嘴巴;
    2、最好采用分餐制度;
    3、如果做不到分餐,就备好公筷,用来给孩子夹餐;
    4、注意食品卫生,蔬菜、水果要清洗干净,肉类要煮熟;
    5、做好洗手工作,饭前、便后一定要洗好手再照顾孩子。
    专家介绍
    卢灵莉:儿科主任医师,擅长小儿腹泻、手足口病、腹痛等消化系统疾病,反复咳嗽、鼻炎、鼻窦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热、皮疹查因等感染性疾病,以及矮小、性早熟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治。
    出诊时间:周四全天。

    张伟锋:儿科主治医师,擅长对儿内科各系统疾病、尤其儿科消化系统常见病、急重症疾病的诊治,熟练掌握小儿胃镜操作及内镜下诊治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