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保健

首页 > 健康知识 > 妇幼保健 > 服药与喝水那些事

服药与喝水那些事

发布日期:2017-11-17

        水是生命的七大营养之一,人体每天都要喝水,但在服用药物时,某些药物宜多饮水,而某些药物不宜多饮水。
        一、服用时不宜多饮水的药物
        1.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氢氧化铝凝胶等服用前后30分钟内不宜饮用水、碳酸饮料,以便药物在食管、胃和肠道形成保护膜,增加保护消化道和胃肠道作用,饮水和进食后会影响疗效。
        2.抗利尿药:服用加压素等抗利尿药时应限制饮水,以免引起水钠潴留、水肿、体重增加。
        3.止咳药:服用含氯化铵、愈创甘油醚的止咳糖浆,不要大量喝水。因为该类药属于刺激性祛痰药,口服后可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度恶心,反射性地促进呼吸道腺体的分泌增加,从而使黏痰稀释便于咳出。如果服药后立即大量喝水,会稀释胃液中药物浓度,降低祛痰效果。
        温馨提醒:少饮水并非不饮水,切勿干吞药片,以免药片滞留于食道中,对食道黏膜产生刺激,轻者造成黏膜损伤,产生浅表溃疡,重者引起出血等。
        二、服用时宜多饮水的药物
        1.平喘药:服用茶碱或茶碱控释片、氨茶碱、胆茶碱、二羟基茶碱等平喘药时,因其提高肾血流量,具有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多而易致脱水,患者出现口干、多尿或心悸等症状;同时,哮喘患者往往伴有血容量较低。故应注意适量补充液体,多喝白开水。
        2.氨基苷类抗生素:使用氨基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肾毒性较大的药物时,多喝水有利于稀释并加快药物的排泄。
        3.磺胺类:主要经肾排泄,在尿液中浓度高,易形成结晶性沉淀而产生尿路刺激和阻塞,出现结晶尿、血尿、尿痛和尿闭现象。在服用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和复方磺胺甲恶唑后应大量饮水,以尿液冲走结晶;也可加服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促使结晶溶解从而减少对其对尿道的伤害。
        4.喹诺酮类药物:主要经肾排泄,服用后多饮水,可防止药物造成肾损伤。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尿液中溶解度降低,可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在服药期间应多饮水,稀释尿液,每日进水量应在1200ml以上。
        5.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服药期间应多饮水,防止药物在肾小管沉淀,导致肾功能损害。
        6.利胆药:服用熊去氧胆酸时应多饮水,避免腹泻引起脱水。
        7.解热镇痛药:感冒病人服用解热镇痛药时,饮水量大一些,一方面有助于机体大量排尿以代谢体内的毒素,同时退热药会使患者大量出汗,饮水可调节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三、服用时宜大量饮水的药物
        1.双磷酸盐:阿仑膦酸钠等双磷酸盐类在用于治疗高钙血症时因导致水流失进而引起电解质紊乱,在服用后每天应大量饮水。
        2.抗痛风药:服用丙磺舒或别嘌醇时,应大量饮水,保证每天不少于2L,减少形成尿酸结石,同时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3.补液盐:口服补液盐,每袋用500~1000mL 温开水冲服后饮用。(药剂科 廖秋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