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本该高高兴兴的,但小张夫妇却为家中小孩的喂养问题犯愁了。宝宝1月大,平素喂养良好,近期,宝宝却频繁出现呕吐,吃什么吐什么,量还特别大,有时像喷泉般涌出。曾在其他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后来到我院小儿外科就诊。
医生行超声检查发现患儿幽门特别肥厚,胃内容物难以通过。结合超声检查结果及症状体征,确诊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若不及时治疗,孩子营养摄取受阻,生长发育会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患儿入院时已呕吐数天,病情远比想象中复杂,不仅幽门梗阻严重,长期呕吐还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大大增加治疗难度。面对这种情况,医院立即组织了ICU、小儿外科、麻醉手术科等多科室联合会诊。ICU详细分析患儿目前的身体状况和内环境紊乱程度,强调纠正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小儿外科研究患儿幽门梗阻的情况,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王哲副主任医师反复论证手术方案、手术操作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麻醉手术科全面评估患儿能够承受的麻醉风险,提出了一系列个性化方案。经深入讨论,决定先由ICU纠正内环境,待符合手术指征后,再由小儿外科实施幽门环肌切开术。
在ICU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患儿的内环境终于逐渐趋于稳定。手术当日,小儿外科罗向伟主治医师通过精细操作精准切开梗阻幽门,恢复消化道通畅,同时避免损伤胃黏膜。麻醉手术科医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根据手术进展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确保患儿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最终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患儿被转入ICU。医护人员精心照料,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调整营养支持方案,且时刻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下,患儿的呕吐症状明显好转,并且开始少量进食,各项身体指标向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患儿康复出院,出院前家属还特意送上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小儿外科医生提醒广大家长朋友们,需要警惕宝宝吐奶呕吐的“小毛病”。
什么是“幽门狭窄”?
想象一下,宝宝的胃和肠道之间有一扇“小门”,叫做幽门。正常情况下,这扇门会自如开合,让奶顺利进入肠道。但如果幽门的肌肉“太厚太硬”(先天性肥厚),门就卡住了,奶被堵在胃里出不去,宝宝就会剧烈呕吐。
为什么会得“幽门狭窄”?
目前原因不明确,但发现:
男孩更多见:男宝宝发病率是女宝宝的4倍;
可能和遗传有关:如果父母幼时患病,宝宝风险升高;
激素影响:胃泌素(一种激素)异常可能导致肌肉增生。
警惕这些信号!常见于出生后2-8周
1、喷射性呕吐:喂奶后不久突然呕吐,像喷泉一样喷出半米远,呕吐物为奶块,不带黄绿色胆汁。
2、越吐越饿:吐完后宝宝会急着找奶喝,但吐奶后又会饿。
3、体重不长:长期呕吐导致营养不良,出生后体重不增反降。
4、脱水表现:尿量减少、哭时眼泪少、囟门凹陷。
如何确诊“幽门狭窄”?
1、摸肚子:医生能在右上腹摸到“橄榄大小”的包块。
2、超声检查(最常用):无痛无辐射,直接测量幽门肌肉厚度。
3、上消化道造影:可显示胃整体形态及食物通过情况。
手术治疗立竿见影
幽门环肌切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在肥厚肌肉上切一个小口(但要保证切开的长度、深度足够且不损伤胃黏膜)解除梗阻,术后2-3天即可恢复喂养。
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手术有风险吗?
这是小儿外科常规手术,成功率超过95%,术后宝宝能和正常孩子一样成长。
会复发吗?
肌肉切开后永久性解除梗阻,基本不会复发。
吐奶都要警惕吗?
普通吐奶是嘴角溢出,呈“豆腐渣”样;若呈喷射状、次数增多,请立即就医。
给家长的温馨提醒
1、新生儿期吐奶常见,但喷射性呕吐和体重下降是危险信号。
2、确诊后不必过度焦虑,及时手术可完全治愈。
3、术后喂养要“由少到多”,从5ml糖水开始逐渐加量。
记住:早发现、早治疗,宝宝很快就能重新享受喝奶的快乐啦!